close

引用網址:http://violinwu.blogspot.tw/2016/01/blog-post.html?m=1

弦樂器 發聲的三個基本要件

 
所有弓弦樂器,演奏上最重要、最複雜而難以掌握的,應該不左手的音準問題,右手發聲的種種問題,困難度、複雜度比起左手,只會更多,不會更少。不比演奏鋼琴時,演奏者在按下一個琴鍵的同時,就可以完成:音量、音高、音色三個樂音的基本要素。弦樂器演奏者在發出每一個具備這三個基本要件的樂音時,其實是靠著雙手的複雜協調來完成。這個原因也正是弦樂器之所以既難以入門、更難以深入的主因。
 
顯而易見的,樂音的三個要素中,音高是靠左手按弦改變弦長來決定的。而音量、音色這兩項,則是右手弓法的重責大任。當然,左手的抖音可以修飾、增色情緒上的感染力,但是沒有右手弓法的適時配合,再漂亮的抖音也是枉然。簡單的說,沒有左手,你可以演奏出只有四個音的聲音。沒有右手,甚麼都沒有。
 
很可惜的是,長期的觀察下,大部分人只注意、強調左手的技術、音準、音符的正確,卻極少有人意識到,右手弓法影響演奏水準的程度有多深。俄國大師密爾斯坦 (Nathan Milstein) 常說:小提琴的演奏藝術,百分之七十來自右手。假使不能參透右手弓法的基本原理,除非你是極為幸運地、碰巧用對方法,或是萬中選一、不須指引的天才,否則,要想掌握演奏上最最複雜的變化,根本是癡心妄想。
 
試著用三張簡單的圖解,從 "" 的角度來說明右手弓法最基本的必要變數。
 
首先,先用第一張圖將三個變數呈現在一起,我們可以看到,影響弦樂器發聲的三個要素,就是
 
  1. 重量 Weight
  2. 速度 Velocity
  3. 接觸點 Sounding Point
 
這三個要素間是互為變數的關係,也就是當其中一個條件改變時,另外兩者也會跟著微調,也就會造就不同結果的聲音音色、音量,我們用Tone來表示。先把這張圖放在心裡面,我先用第二張圖解說重量與速度這兩個變數對演奏上的重要性與影響。
 
首先,我們必須理解,弦樂器是靠 『摩擦力』來發出聲音,演奏運弓時,透過重量與速度,施給琴弦作用力使琴弦震動,再透過物理上的包括槓桿原理在內的種種機制驅動琴橋、面板產生震動,發出聲音。因此,第一個要建立的想法,就是不能以為 『運弓的多少決定聲音的大小』!聲音的大小,來自於重量與速度的搭配。從實際的觀察,弓的重量甚至比起速度更是必須首先考量的。演奏時,我們必須先將弓放在弦上準備,並給予適當的壓力,用以取得良好的起音。之後給予適當的速度,就發出適切的、具有很好起音的聲音。更不用說,沒有適當的重量,用再多的弓,聲音也是黯淡、空虛、漂浮而少了質感。縱使是特殊的色彩奏法,如 Sul TastoFlautando,也是一種懸殊的重量、速度調整的結果。做個譬喻,用鏟子挖土,必須適當地將鏟子挖到土裡,再施以適當的速度,就可以鏟起所預想分量的泥土。光是用力揮動產子,唯一做到的,只是揚起漫天灰塵而已。能夠理解這個道理,應該可以體會我所強調的,重量才是運弓、發聲的第一要素。我常常跟學生們形容,先給重量,然後再用速度去釋放能量。當然,重量過多、速度不足所導致的結果,就像是鏟了過多的土方,卻無法給予足夠速度一樣讓鏟子卡在土哩,在弦樂器上,就是過度壓弦所產生的沙啞、粗糙的發聲。

 
第二張圖中,我們從琴橋後方的角度位置來觀察,往下的重量,加上水平移動的速度,所加總的,就是實際對琴弦作『功』(Force) 的『合力』,這個合力會出現在運弓方向的相對夾角。重量越多,合力越往下方。速度越大,合力往水平方向移動。越往下方的合力,對琴面板所作的功越大,所以:
 
重量越多,速度越慢,合力對面板做功越大,聲音也越大。
重量越少,速度越快,合力對面板做功越小,聲音就越小。
 
看到這裡,有沒有覺得似乎挑戰了你原有的概念?記得某位脾氣暴躁的前輩指揮家,每次總是暴跳如雷的大罵弦樂部門:『小聲幹嘛用那麼多弓?』,或是『大聲為甚麼不多用些弓?』,這類的指示。偏偏,有此種迷思的,還不只是不懂裝懂的指揮而已,許多拉弦樂的朋友也常常誤解了個極為重要的基本。
 
再回到第二張圖,途中紫色的部分就是『合力』,會隨著藍色的重力、紅色的速度改變。你可以試試看,在較重的壓力時,用快速的運弓,造成的反而是像近馬奏Sul Ponticello 般的哨音似的雜音。有個訣竅,提供給相信我這個理論的朋友,練習運弓時,心理想像圖上那條紫色的『合力』線條,依所需要的聲音調整線條的方向,想像著力量是隨著這條線條的走向運行,對你的發聲會有極大的助益。
 

 
先談過前兩個要素後,第三個必然的要素『接觸點 Sounding Point』再加進來討論,比較容易理解。琴弦固定在兩個端點:小馬nut、琴橋Bridge,他的擺動幅度在中心點最大
、兩端最小,也就是說:
 
越靠近中心點,越容易驅動。
越靠近兩個端點,越難驅動。
 
記住這個道理,回頭看看前面提到的,所以:
 
重量大的弓速慢、能量大,適合較難驅動的 -> 靠琴橋 -> 位置C
重量輕的弓速快、能量小,適合較易驅動的 -> 靠指板 -> 位置A
 
位置B當然就是最普遍的發聲點。過去曾有老師說,大師Fritz Kreisler 克萊斯勒最喜歡用這個位置演奏,所以稱這個位置是 『Kreisler Highway』。我想,除了讓我們加深這個位置所發生的特性外 – 溫暖、飽滿,沒有特別的意義。畢竟,沒有人會用這個位置演奏所有音樂。而大部分人,也多是最常在這個位置發生的,不是嗎?點與點之間,當然並無任何明確分段。此處的標記,只是做為引導之用而已。
 
如此一來,我們就建立起絃樂器發聲的基本模型了。有了這個模型當基礎,練習起來也才有個確切依循的根據。必須記得的是,上面所說的各種重量、速度、發聲點,都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變數搭配,用以形成不同的結果。譬如,固定重量、發聲點,增加或減少弓的速度當然可以改變音量、音色,但是在一個極限以外,一定必須配合其他變數的微調,才有可能拉奏出最有質感的好聲音。也就是說,當掌握了基本的道理後,如何運用、運用的結果就是個人的功力與造詣了。要強調的是,沒有認識基本的道理,要真實掌握紮實的演奏技術,似乎只是空想。
 
弓法所掌握的,包括了演奏時幾乎所有的力度、表情、色彩、張力、語法、連斷,加上左手抖音的潤色,才能成就富有說服力的音樂。確實掌握右手運弓的基礎道理,並且紮實的演練各種工法的變形,才是學習演奏能夠進步的最大保證。
 
 
談完右手技術的基本元素,或許有機會再找時間,分析、解說左手技術的構成要件,跟大家分享。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樂理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龍之家族 的頭像
    龍之家族

    龍之家族

    龍之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